欢迎访问贵州热线  今天是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郑婵燕:精神病患者暮年的心灵守护者

当精神病患者老去之时,将面临什么样的境地?在精神科已有32年护理工作经验的郑婵燕告诉记者,除了精神方面的疾病,还会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甚至是吞咽口水都可能被呛到。

脆弱如斯但幸得有一群特殊的“白衣天使”照顾,面对患者复杂多变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去洞察,以温柔的态度去安抚,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身心照护,以无数的耐心和同理心,带领患者走出精神困境。

简单的服药也存在医患拉锯

端午将至,郑婵燕所在老年病区将举办各类活动让老人家感受一番节日的氛围,只是随着卧床的老年人逐渐增多,约占整个病区的30%,活动可能并不像往日那般热闹了。

在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的老年病区,服务对象绝大部分是患有精神障碍合并其他躯体疾病的老人,他们大部分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行动不便等症状,并往往伴随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情复杂,突发情况多,沟通极其困难,护理难度非常大。“因为年事已高,这些老人家喝口水都会呛到,吃饭也很容易噎到。”郑婵燕说,因此,除了药物上的治疗,吞咽等日常生活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精神科,看似简单的服药行为也可能会出现医患之间的博弈。“他们有时候不愿意吃药,有的会将药藏在舌底下,有的会藏在衣服里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再扔掉,有的会趁你转过头把药吐到杯子里。”郑婵燕说,一些机灵点的长者会看准哪位护士是新手没经验而钻空子,这也要求我们的护士要更多一点细心和耐心。

情感上的“双向奔赴”

在郑婵燕看来,陷入精神困境的精神病患者有着复杂多变的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往往能够感知到身边的呵护与关怀,也能对关爱的施予给出正向反馈。有一次,郑婵燕的同事李医生因为身体不适请假了,当与李医生相熟的长者看到查房的队伍里并没有李医生的出现,便询问另一位“老熟人”郑婵燕:“李医生病好回来了没有?”

被郑婵燕告知李医生还没有回来销假,长者立刻便说,“那你帮我问候一下他,让他注意休息。”虽然只是简单的问候,同样给了郑婵燕力量,“患者知道我们是对他好,所以他们也会关心我们这群医生护士。”

除了患者,这份工作更大的获得感是来自患者家属的肯定。郑婵燕记得较为清楚的一次是病区收到了一面写有她名字的锦旗,“锦旗除了注明感谢主治医生和护理团队外还特地点出了我的名字,我收到时是很开心和激动的,因为一般的锦旗可能只会写感谢‘护士团队’几个字代表,我想家属是应该看到了我们的付出。”

郑婵燕说,这些年接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护理而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升都会转化成工作的动力。

在精神科当护士长达30年的时间里,郑婵燕说自己没有一刻因为面对困难和挑战选择放弃。她有着一份强大的信念:精神健康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深信自己的工作能够对患者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康复环境。

摸索出“分类护理”的工作模式

工作时间愈长,郑婵燕说自己比年轻时拥有了更多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精神病患者也更加从容。2013年的春天,患有罕见的基因遗传疾病——“亨廷顿病(舞蹈症)”的陈姨来到老年病区。在家时,陈姨时常不由自主出现舞蹈样动作,并伴有难以控制的冲动行为,如吃饭时饮食无量,喜怒无常,昼夜颠倒,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陈姨的家人因为照顾她而无法工作,令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寻求外界的协助,后来市民政局精神病院老年病区主动收治了陈姨。

陈姨入院后,情绪激动,脾气暴躁,郑婵燕带领着护士团队对陈姨进行悉心照顾。陈姨吃饭急促,自己无法控制食量,为了怕她被食物噎着窒息,护士们一直轮流进行照看,控制陈姨饮食的速度和节奏。陈姨很快适应了病区的环境和医护人员,并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心态也逐渐变得乐观开朗,家属看到后感激不尽。

“每一位患者都是独特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关怀。”郑婵燕在此病例中认识到了精神病患者的独特性。在长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郑婵燕摸索了一套“分类护理”的工作模式,如今,这一套工作模式已在老年病区推广使用,效果明显。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张萌

精神病患者护士疾病守护者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贵州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